第23章 故土的秋收
澜疏水润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第23章 故土的秋收,名义:祁同伟组织送媳妇啦,澜疏水润,海棠书屋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/畅读/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,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。
祁同伟席地而坐,用树枝在地上画着 \"合同三要素\",二十几个乡亲围坐在马灯旁,烟袋锅的火星在夜色中明明灭灭。
\"第一看公章,第二写清楚数量价格,第三按手印要按在名字上。\"
他举起小芳的作业本,\"就像小芳写作业要写名字,合同也要有双方签字盖章。\"
\"同伟哥,俺在城里工地签的 ' 生死状 ',是不是真的死了白死?\"
返乡的二蛋攥着皱巴巴的协议,眼里满是恐惧。祁同伟的笔尖狠狠划过 \"生死自负\" 条款:\"这是违法条款,《劳动法》规定企业必须买工伤保险。\"
他想起在滨湖区处理的工伤纠纷,\"以后遇到这种合同,当场拍下来,发给镇劳保所,他们会上门查处。\"
晒场角落,小芳趴在磨盘上写作业,母亲用旧围裙为她遮挡马灯的风。
祁同伟走过去,掏出从省厅带来的文具套装:\"叔给你带了钢笔和笔记本,还有字典。\"
孩子翻开字典,扉页上写着好好学习,天天向上,背面写着 \"知识改变命运\"。
他忽然想起王老的话:\"基层执法者要做百姓的眼睛和耳朵。\"
此刻,他更想做孩子们的翅膀。
破晓时分,祁同伟跟着老支书巡田。
沙质土壤上,稀疏的板蓝根苗无精打采,叶片上布满蚜虫。
他蹲下身,捏死几只害虫:\"大爷,这种地种板蓝根产量低,改种金银花吧,耐旱,收购价是板蓝根的三倍。\"
从帆布包掏出省农科院的土壤检测报告,\"我联系了汉江张教授,下周带团队来测土配方。\"
老支书叹了口气:\"可办合作社要注册资金,乡亲们凑不齐......\"
祁同伟翻开《农民专业合作社法》,重点标注 \"政府补贴\" 章节:\"省里有专项扶持资金,我帮你们写申请报告。\"
他指向远处的荒山,\"2003 年退耕还林政策有补贴,种金银花既能拿补贴,三年后我联系滨湖的药厂来签收购合同,保底价格写进法律文书。\"
路过村小旧址时,祁同伟愣住了 —— 斑驳的 \"青石村小学\" 木牌歪斜着,教室门窗破损,黑板上还留着十年前他教孩子们写的 \"法治\" 二字。
\"去年最后一个老师调走了,娃娃们只能去镇上读书。\"
老支书抹了把脸,\"可镇上学校太远,车费都担不起......\"
祁同伟的心里像被针扎了一下。
他掏出手机,给汉东省教育厅的同学打电话:\"老同学,还记得咱们上学时的承诺吗?青石村需要建希望小学,我来牵头筹款,你负责协调师资。\"
挂了电话,他对老支书说:\"把村里的适龄儿童统计一下,我给每个孩子申请助学贷款,再联系企业捐校车。\"
启程前,祁同伟走访了五户困难家庭,记下每个孩子的年级和梦想:小芳想当老师,二蛋的儿子想学医,三婶的孙子想开拖拉机。
他的笔记本上,除了法律条款,还密密麻麻记着资助计划:\"小芳:初中学费每年 800 元,联系汉东律师协会结对帮扶;二蛋之子:申请 ' 金秋助学 ' 补贴......\"
村口送别时,三婶往他车里塞了满满一筐南瓜和核桃,小芳抱着新书包站在最前面,书包上别着他送的警徽徽章。
祁同伟悄悄将 2000 元塞进三婶的围裙口袋,那是他一个月的工资加津贴。
后视镜里,老支书举着他连夜起草的《青石村法治脱贫计划书》,上面列着合作社注册流程、教育资助方案、农产品法律保护条款。
途经镇政府,祁同伟在 \"政务公开栏\" 贴了三张纸:左边是《义务教育法》摘要,中间是金银花种植技术宣传单,右边是 \"青石村希望小学筹建公告\",落款处除了他的名字,还盖着省GA厅治安总队的公章。
他知道,这枚公章不是权力的象征,而是对乡亲们的承诺。
归途的山路上,祁同伟打开《汉东省助学贷款政策汇编》,在空白处写下:\"每个孩子的书包,都该装满法律的盾牌和知识的翅膀。\"
车窗外,老槐树的影子渐渐远去,却有一颗种子在他心中扎根 —— 当法治与教育的阳光照亮每一个寒门,当乡亲们学会用法律守护汗水与希望,这片土地的秋收,将不再只是谷物的丰收,更是人心的丰盈。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