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个老学究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第172章 大宋汴梁城,宋朝的脊梁,一个老学究,海棠书屋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
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/畅读/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,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。

汴梁!

靖康四年的东京梦华,似乎已将那场三载前的城下惊魂彻底熨平,如太液池无痕的水面,重新倒映出天上人间的流光溢彩。

赵宋官家将龙兴之地扎根于这四水辐辏的平陆之上,本就是一场天大的赌局。

太祖武德皇帝赵匡胤披坚执锐开国,睥睨河朔,自忖以虎贲锐士,足以拱卫龙庭万世,何惧无山川险隘?

然及至真宗年间,铁骑踏破幽云的噩梦便几乎成谶,若非寇相国死拽着真宗皇帝的龙袍推上澶州城楼,那濮阳之盟,恐非是息兵五十年的契约,而是万劫不复的开端。

汴梁,这座巨人的心脏,始终无骨甲覆盖,搏动于坦荡如砥的天地间。

但今日的汴梁,终究与三年前不同了。

使团的车驾尚未踏足京畿地界,沿途的驿道已彰显非凡。

宽阔若通衢的官道(其面宽度足容五驾高轩并行,中央更有尺余高的草皮分隔作界),以灰白的三合土反复夯筑,其下更埋设了排水的暗管瓦笼。

待到车驾逶迤行近外郭城十里,触目所及,更是令所有人屏息!

城!那矗立在远方的汴梁外城,已脱胎换骨!

昔日的黄泥夯土、青砖包砌的旧貌荡然无存。

一道全新的、泛着冰冷死寂青灰色的厚重壁垒拔地而起!

如一条盘踞在天地间的苍鳞巨蟒!其高度倍于旧时,壁立千仞,几无倾斜,表面光滑如镜,竟无一丝砖缝椽木的痕迹!

夕阳的余晖涂抹其上,竟显出钢铁般的坚硬质感。

城头女墙垛堞分明,每隔数十丈便有一座覆着铅灰色“帽檐”的炮楼突兀刺出,黑洞洞的炮窗如巨兽噬人的眼,森然俯视着官道上蝼蚁般的行人。

城堞上巡弋的士兵身影,也在这庞然巨物的映衬下渺小如芥。

这正是磁州秘法水泥倾泻铸造的钢铁长城!

自那铁匠王老汉无意引燃的高炉煅烧灵感,到陈太初密令“伐石取灰须与种树并行”的补苴之策,经年不息的窑烟与种苗终于将这帝都的血脉,从咽喉处铸就了一层石髓般的外壳。汴梁,依旧无山川之险,却从此披上了一件人力的玄武龟甲!

陈太初立于枢密院高楼檐下,极目远眺那道逶迤如铁链的城郭。

他手中捏着自西南八百里加急递回的最后一封鸽书,嘴角微微勾起一丝哭笑不得的弧度:“真个来了……这段和誉,倒是个听不出弦外之音的‘妙人’!也罢,请神容易送神难,既然赖上了我大宋的车辕,那便只能……”

他摇头哂笑,对侍立的书办吩咐:“传话礼部曹尚书,大理国主‘病体思慕天朝文华’,将‘入京瞻仰圣颜’,一应藩王朝见旧仪,着其妥为准备,不得失礼。”

礼部得了签枢旨意,自然不敢怠慢,鸿胪寺官员早早便肃立于东门外新筑的接官亭下。

当那面引领使团的硕大“宋”字旌旗,伴着一辆与天使仪仗同列、却显得有些突兀的简朴副车出现在地平线上时,鸿胪寺卿的眉头几不可查地挑了跳——车辕旁那个探头探脑、身穿缁色旧僧袍的枯瘦老者,与礼部文案中记载的大理国主“冕旒金冠,仪容清肃”的形容,判若云泥!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

历史军事小说相关阅读More+

九极界最靓的仔

像素布丁

逆光谍影

北宋杨六郎

四合院之穿越52当猎人

阿斗不用人扶

破茧成凰前男友的追悔录

爱吃竹汁的段郎

精神病院超自然传奇

竹晴园

港片:我靠炒房揽舒淇

横财三千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