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个老学究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第160章 定位昆明,宋朝的脊梁,一个老学究,海棠书屋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/畅读/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,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。
靖康二年的最后一场雪,细碎而坚硬地敲打着汴梁城。
枢密院深处陈太初那间弥漫着硝石硫磺与油墨气息的签书房,炉火烧得极旺,非为驱寒,只为烘干那些堆叠如山的文牒舆图。
铜鉴危机如同悬顶之剑,西夏战马带来的喧嚣褪尽后,这份令人窒息的逼仄便愈发清晰,沉沉压在陈太初肩头。
值此焦灼之际,两名身份迥异的关键人物,被一封无署名的泥金名帖召至陈府后园的书斋内。
白玉娘,漕帮汴梁分舵舵主,一袭深紫色对襟锦袄,虽眉眼间难掩江湖风雨刻下的痕迹,却自有一份飒爽利落。
她捻着腕上一串润泽的玛瑙珠,打量着这间陈设古朴却处处透着不凡的书斋——墙上巨幅的寰宇坤舆图比漕帮传代的秘图还要详尽,一只架在黑檀木架上、能自行低鸣报时的铜摆钟滴答作响。
这是何等天地?与帮中兄弟粗犷嘈杂的码头账房判若云泥。
柳德柱则显得拘谨许多。
这个在马六甲海风中淬炼得愈发精悍的商人,穿着簇新的织锦直裰,眉宇间既有海商的精明,也沉淀着几分在皇家银行中浸染的庄重。
他恭敬地垂手侍立,目光不敢乱扫,心思却在急速转动:这位将自己从南洋调回打理银行困局的东翁,此时密召他和漕帮舵主,所为何事?
暖阁静谧,唯有炉火噼啪。
厚重的门扉轻轻合拢,赵明玉亲自守在门外,廊下两名努比亚黑奴如同两尊铜浇铁铸的门神,狰狞的兽面银鼻环在微光下泛着冷硬的幽芒。
赵明玉只一句低语:“相公与两位要商议些要紧营生,府内人等退避三舍。”便带着婢仆悄然离去,只留下一室沉凝的空气。
陈太初没有客套寒暄,他摊开一张覆盖在书案上的巨大绢本舆图,笔锋直指西南那片被重重蓝绿绘就的峰峦叠嶂。
“白玉娘,柳德柱,今日之言,出我口,入你耳。若有半分透出此间,休怪陈某无情!”
声音不高,却带着枢相特有的威压与金石之音,震得二人心头一凛。
陈太初的手指重重敲在舆图上一个标注清晰的点——“大理国鄯阐府”!
“我要此地的铜!”他目光如刀,扫过两人,“然此地非我疆土。强取,师出无名。明买,段氏非蠢人,亦未必肯割命脉。”
白玉娘眉头微蹙:“签枢的意思……”
陈太初嘴角扯出一丝冰冷的弧度,话锋陡转:“自我朝开国,所铸‘靖康通宝’,铜色如何?”
柳德柱瞬间明白了七八分,脸色微变:“回东翁……含铅约三成上下。”
皇家银行新铸通宝,为补铜力,铅锡含量极高,其色白而脆,远不如前代钱币耐用。
只是凭借大宋国势,流通依旧无阻。
“那大理自铸之钱呢?”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