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4章 第三次工业革命
吉川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第14章 第三次工业革命,美女秘书长全文免费阅读,吉川,海棠书屋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/畅读/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,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。
在林翀、秦九韶和沈括的引领下,北宋成功经历了第二次工业革命,国家实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。电气与化工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,让北宋的经济、文化和社会面貌焕然一新。然而,这三位智者并未满足于已有的成就,他们敏锐地察觉到,科技与工业的发展蕴含着无限可能,一场更为深刻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正悄然孕育。
又是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,林翀、秦九韶和沈括在汴京一处雅致的楼阁中相聚。楼阁四周摆满了各种书籍和科技模型,窗外是繁华热闹的城市景象,电车在街道上有序穿梭,工厂的烟囱冒着袅袅青烟。林翀望着窗外,神情坚定地说:“如今我大宋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收获颇丰,但我们不能就此止步。当下,我们已积累了丰富的科技知识与工业基础,是时候开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征程,让大宋继续引领世界潮流。”
秦九韶微微点头,目光中透着兴奋与期待,说道:“没错,前两次工业革命让我们在机械、电气、化工等领域取得突破,此次我们可聚焦于信息技术、新能源以及生物科技等前沿领域,实现全方位的跨越发展。”
沈括捋了捋胡须,沉思片刻后接着说:“要推动如此宏大的变革,不仅需要顶尖的科研力量,还需完善的政策支持、充足的资金投入以及全社会对科技创新的高度重视。我们得精心谋划,确保每一步都稳健前行。”
三人商议妥当后,立刻着手行动。他们首先向朝廷详细阐述了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构想与蓝图,描绘了北宋在信息技术、新能源、生物科技等领域发展后将带来的巨大潜力与辉煌前景。朝廷被他们的设想所打动,不仅进一步加大了对科研的资金投入,还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创新的政策。例如,设立高额的科研奖励基金,对在关键技术领域取得突破的科研团队和个人给予重奖;放宽对新兴产业的市场准入限制,鼓励民间资本积极参与。
在信息技术领域,科研团队在秦九韶的带领下展开了艰苦探索。他们从研究自然现象中的电信号传导和信息传递原理入手,试图构建一套全新的信息处理系统。秦九韶运用数学中的逻辑运算和算法理论,设计了一种基于二进制的信息编码方式。科研人员们以磁石和金属为基础材料,制造出了能够存储和处理信息的磁性元件。经过无数次的试验与改进,他们成功研制出了初代信息处理装置,这个装置虽体积庞大且运算速度相对缓慢,但它标志着北宋信息技术领域迈出了关键的第一步。
为了提升信息处理装置的性能,科研团队夜以继日地工作。秦九韶通过复杂的数学推导,优化了信息处理的算法,大幅提高了运算速度。同时,他们不断寻找更合适的材料,以缩小装置的体积。终于,经过数年的努力,第二代信息处理装置问世。这一代装置采用了更为先进的半导体材料,运算速度比初代提升了数十倍,体积也大幅缩小,具备了一定的实用性。
随着信息处理装置的不断完善,北宋开始构建信息网络。沈括带领团队运用数学中的拓扑学原理,规划信息传输线路的布局。他们以汴京为中心,向各大城市铺设了地下电缆,将分散在各地的信息处理装置连接起来,形成了一个初步的信息网络。在这个网络中,人们可以通过特定的终端设备,实现信息的快速传递和共享。例如,商人可以实时了解各地的市场,行情政府官员能够迅速传达政令,科研人员也能便捷地交流科研成果。
在新能源领域,林翀亲自挂帅,组织科研力量对各种潜在的新能源进行研究。他们首先将目光投向了太阳能。科研团队利用化学和物理学知识,研制出一种能够高效吸收太阳能并将其转化为电能的材料——“聚光晶板”。这种材料由多种稀有金属和晶体混合而成,通过精确控制材料的成分和结构,大大提高了太阳能的转化效率。
为了大规模应用太阳能,林翀运用数学中的工程规划方法,设计了一系列太阳能发电站。这些发电站分布在阳光充足的地区,巨大的聚光晶板整齐排列,将太阳能源源不断地转化为电能,通过高压输电线路输送到全国各地。同时,科研人员还研发了储能装置,能够在夜间或阳光不足时存储多余的电能,确保电力供应的稳定性。
除了太阳能,科研团队还对风能、水能等可再生能源进行了深度开发。在风力发电方面,他们运用空气动力学原理和数学模拟技术,优化了风力发电机的叶片设计,提高了风能的捕获效率。在水能利用上,通过对河流的流量、落差等数据进行精确测量和数学分析,建设了一系列高效的水力发电站。多种新能源的综合开发利用,逐渐改变了北宋的能源结构,减少了对传统煤炭等化石能源的依赖,使北宋的能源供应更加清洁、可持续。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