暗影忠魂2:上洛考核
玄武仙墓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暗影忠魂2:上洛考核,重生刘宏,打造神圣大汉帝国,玄武仙墓,海棠书屋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/畅读/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,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。
李儒站在破败的门槛外,任由风沙抽打着脸颊,手中的邸报,此刻重逾千斤。
“文优!机会!这是天大的机会啊!”
邻居张伯依旧激动得语无伦次,浑浊的老眼里闪着泪光,仿佛看到李儒身上承载着整个凉州的希望。
李儒深吸一口气,冰冷却带着沙尘的空气灌入肺腑,让他沸腾的血液稍稍冷却。
他用力点了点头:“张伯,多谢!此恩,李儒铭记!”
母亲被外面的动静惊动,挣扎着坐起,倚在床头,虚弱地问:“儒儿……外面……何事喧哗?”
李儒转身,快步走到母亲床边,蹲下身,紧紧握住母亲枯瘦冰凉的手。
他的声音却依旧带着微颤:“娘!好消息!天大的好消息!新登基的天子,杀了那些祸国殃民的宦官,还下了诏书,让天下有才学的人,不分门第,都可以去雒阳考试。
考中了就能做官,娘!孩儿……孩儿有机会了!”
母亲浑浊的眼睛骤然亮起一丝光彩,仿佛被注入了生机。她反手用力抓住儿子的手:“好……好!苍天有眼。
我儿……我儿定要去,去雒阳,考个功名回来!娘……娘等着……”
说着,又是一阵撕心裂肺的咳嗽。
李儒心如刀绞,连忙替母亲抚背,眼中含泪:“娘,您放心,孩儿一定去!一定考中!您要好好养病,等孩儿回来接您过好日子!”
安顿好母亲,李儒立刻行动起来。
机会稍纵即逝,雒阳考核之期已近在眼前。
他翻遍家中所有角落,将母亲这些年辛苦积攒、藏在瓦罐底、缝在破袄里的铜钱全都倒了出来,叮叮当当,不过寥寥百十枚。
又翻出几卷父亲留下的、自己早已倒背如流的旧书简,狠了狠心,拿去县城唯一的书铺贱卖。掌柜认得他,知其家贫志坚,倒也给了个还算公道的价钱,又添了几十枚铜钱。
东拼西凑,总算凑够了勉强够单人赴雒阳的盘缠。
他将大部分钱仔细缝进贴身的衣物夹层,只留少许铜钱和干粮在褡裢里。
临行前夜,李儒跪在母亲床前,磕头辞行。
母亲强撑着精神,一遍遍叮嘱:“路上小心……到了雒阳,用心考……莫要挂念娘……” 昏黄的灯光下,母亲的脸庞蜡黄枯槁,李儒强忍泪水,将母亲的容颜深深印刻在心底。
天未亮,李儒便背上简单的行囊,揣着那份邸报,在母亲压抑的咳嗽声中,迎着凛冽的晨风,踏上了通往雒阳的漫漫长路。
他没有选择相对安全但昂贵的官道驿,而是沿着商旅、流民常走的野径小路。
风餐露宿,日夜兼程,每一步踏出,都离凉州的苦难远了一分,离心中的希望近了一分。
然而,旅途所见,却如同一盆盆冷水,不断浇在他刚刚燃起的希望之火上,印证着他先前对大汉沉疴的认知,甚至更为触目惊心。
刚了陇西地界,便到了关中平原的边缘。
这里本该是富庶之地,但沿途却是成群结队、面黄肌瘦的流民。
他们扶老携幼,衣衫褴褛,眼神空洞麻木,像被驱赶的羊群,漫无目的地游荡在荒芜的田野间。
问其缘由,或言家乡遭了水旱蝗灾,官府赋税不减反增;或言被豪强夺了田地,无处容身;更有甚者,是逃避羌乱,背井离乡……
几日后,途经一处驿站。
记忆中驿站该是车马辐辏、人声鼎沸之地。
可眼前所见,却是墙垣倾颓,门庭冷落。驿马瘦骨嶙峋,驿卒个个面有菜色,无精打采。
李儒想讨碗热水,驿丞却斜着眼打量他寒酸的衣着,懒洋洋地伸出手指捻了捻,意思不言而喻。李儒心中悲凉,默默掏出几枚铜钱。驿丞这才慢悠悠地指了个破瓦罐。
又过了几日,李儒行至关中腹地,靠近京兆尹地界,一处名为“合阳”的县城郊外。
李儒因错过宿头,于是便想在道旁一处村落借宿。
刚走近村口,便听得一片哭嚎吵闹之声。只见一群如狼似虎的家丁,正推搡着几个农夫,强行将几袋本就不多的粮食往马车上搬。
一个管家模样的人,趾高气扬地吆喝着:“冯老爷今年的租子,一粒也不能少!谁敢拖欠,打折他的腿……”
“冯老爷?”
李儒心中一动,凉州狄道也有冯家。
他不动声色地向旁边一位唉声叹气的老农打听。
老农抹着泪:“还能是哪个冯老爷?咱合阳最大的老爷呗!良田万顷,县太爷见了都得客客气气!唉,这年景,收成本就不好,租子却一年比一年重……这日子,可怎么过哟!”
李儒看着那飞扬跋扈的家丁,看着农夫们绝望的眼神,眉头紧锁。
“合阳冯家……”
这个名字,连同那幅豪强欺压百姓的典型画面,深深烙印在他脑海中。
他握紧了拳头,又缓缓松开,眼中闪过一丝冷冽的光芒,此去若有机会,此等蠹虫,必除之而后快!
旅途并非全是灰暗。
他也遇到了几位同样怀揣梦想、奔赴雒阳的寒门士子,大家萍水相逢,因共同的际遇和目的地,很快熟络起来,结伴而行,互相照应。
张谦:来自并州雁门,父亲是个戍边小卒,战死后家道中落。他身材魁梧,性格豪爽,言谈间对边军腐败、将官克扣粮饷深恶痛绝。他赴考,是希望能从内部改变军队积弊。
王克: 豫州颍川人,家中薄有田产,但受当地大族排挤,屡不第。他学问扎实,尤其精通《尚书》,为人略显拘谨,但眼神中透着对公平机会的渴望。
“此次天子开科,不论门第,是我等百年难遇之机!定要奋力一搏!” 他的话,道出了几人的心声。
孙茂:家中行商,略有余财,供他读书。他见识较广,消息灵通,路上常说起各地见闻和雒阳逸事,但也隐隐透露出对世家子弟的羡慕和对考核竞争的忧虑。
同是天涯沦落人,几人在篝火旁谈古论今,互相切磋学问,讨论时政,倒也驱散了不少旅途的孤寂和现实的阴霾。
李儒的见识和沉稳,以及对凉州边患、吏治腐败的深刻剖析,常令同伴折服。
然而,李儒也敏锐地察觉到,在看似融洽的氛围下,竞争的压力如同无形的丝线,已然悄然绷紧。
尤其是提到那些早已抵达雒阳、有家族背景支持的世家子弟时,孙茂眼中的羡慕和王克眉宇间的凝重,都说明前路绝非坦途。
历经近一个月的风餐露宿,跨越千山万水,当巍峨的雒阳城墙终于出现在地平线上时,李儒和他的同伴们都忍不住驻足,发出长长的惊叹。
那巍峨的城墙,用巨大的青条石垒砌而成,绵延十数里,望不到尽头。
城门楼阁飞檐斗拱,气势磅礴,宽阔的护城河波光粼粼,吊桥放下,车马人流如织,喧嚣声浪隔着老远便扑面而来。
这才是真正的帝国心脏!与凉州的荒凉、沿途的凋敝相比,简直是两个世界。
踏入雒阳城门的那一刻,李儒感到一阵轻微的眩晕。巨大的城门洞仿佛吞噬一切的巨口,又像是通往另一个世界的门户。
城内景象更是令人目不暇接。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