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个老学究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第161章 布局大理,宋朝的脊梁,一个老学究,海棠书屋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/畅读/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,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。
他指着江畔一片新平整出的阔地,对前来听令的一众属官、商贾喝道:
“即日起,此设‘邕州铜市监’!司职督理广西各路及广南外藩铜铁交易!凡有大理私铜入境者,一律由本监核准、估价、通兑!敢有私自贸易、夹带藏匿者——”
金锏龙吟出鞘半尺!寒光刺得人心头一悸!
“以通敌论处!”
言罢,他身后一排排森然伫立的披甲军士齐齐踏步!声如闷雷!
码头上早已泊满了南洋大船。
漕运巨擘罗五胡的侄儿罗二头,精赤着古铜色的上身,露出纵横交错的刀疤,操着闽南海腔,指挥着水手将如山般堆砌的海盐、整箱的江浙绸缎、景德镇的青白瓷器,还有一小箱一小箱珍贵的樟脑、苏木等南洋奇货,从船坞卸下。
另一侧,新建的验铜坊前更是车马如龙!穿着破旧土布衣、黝黑脸庞刻满风霜的大理矿农,在铜市监胥吏刀割般目光审视下,诚惶诚恐地将一篓篓粗糙泛着幽绿锈色的东川铜矿石(品位高但杂质多)过秤、折价。
“上等官盐,两斤换铜一斤!”
“棉布一匹,换铜三斤!”
罗二头那带着海腥气的粗豪嗓音响彻码头,报出令人瞠目的高价!
矿农们眼中爆发出狂喜之光!以往那些偷偷摸摸、层层盘剥的交趾走私贩子,如何比得过大宋天朝的财大气粗、冠冕堂皇?!
几处曾暗通向交趾的羊肠秘道旁,悄然增驻的官军岗哨,更如同冰冷的闸门,将大理铜矿最后的走私涓流彻底截断!
大理的铜,正被天朝用无形的锁链,牵引着源源不断汇入邕江港。
正当大理国境因飞涨的物价暗流汹涌、邕州港铜材交易如火如荼之际,北线成都府路,黎州榷场的驿馆雅间内。
新任京西路提点刑狱公事陈华启,这位以博学儒雅、精于律例闻名于大宋官场的清流干臣,如今却与大理权臣高量成之弟高量寿相对而坐。
气氛远不如柳德柱那边热烈,反而带着一种剑藏鞘中的冷冽。
香炉青烟袅袅,盖住了双方无声的交锋。
陈华启手中一份摊开的羊皮卷,正是用汉文、白文双书,盖着大理相国府印鉴与宋提刑司官印的“黎州榷场十年盐铁输供易铜协定”。
“……高相国,盐铁乃民之命脉,不可轻与。我朝此番以十年为限,每岁输盐二十万石、铁十万斤,足见诚意。”
陈华启声音温润如玉,词锋却冷硬如铁,“然大理国主既称臣纳贡,当以诚意相应。十年之内,鄯阐府所采上等滇铜,当按此折价(协定价格,远低于罗五胡在邕州给散商的收购价),优先输予黎州榷场,不得私售他国!此契一成,违者——当以三倍盐铁总值相偿!”
他将“三倍”二字咬得极重,目光直刺高量寿。盐铁是军国重器,三倍赔偿更是天文数字!
高量寿面皮抽动一下,捏着杯盏的指节泛白。这条约如同枷锁!
但兄长高量成欲谋大事,亟需宋廷明里暗里的默许乃至支持!
眼前这源源不绝的盐铁,正是稳住国中、压制段氏不可或缺的筹码!铜矿?
只要能掌权,矿在哪里都一样!鄯阐府……终究还在大理境内!
沉默良久,高量寿深吸一口气,挤出一丝僵硬笑容:“提刑相公所言……甚是!为表大理诚心向化……此约,可签!”他提起那管沉重的紫毫狼笔,在羊皮卷下力透纸背地签下大名,心中却在滴血。
春夜微寒,汴梁枢密院的灯烛彻夜未熄。三条来自不同方向、以不同色彩标注的墨线,在陈太初案前巨大的西南坤舆图上蜿蜒延伸、交会,最终牢牢缠绕在“鄯阐府”那浓墨重彩的一点之上。
鄯阐府喧嚣的夜市中,米商再次惊恐地挂起新木牌,粮价已在不知不觉中攀上半山。
沉甸甸的大理铜钱在妇人数钱的手中簌簌颤抖。
铜市监的船队在邕江口拉响汽笛。
黎州夜雨打在刚按了指印的契约上,浸润着纸背透出的墨黑野心。
大理国境上空,一张由金钱、权谋与利刃交织成的无形大网,正兜头罩下,勒紧了那座沉睡千万年的铜都的咽喉。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