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个老学究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第158章 将军卸甲,宋朝的脊梁,一个老学究,海棠书屋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/畅读/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,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。
靖康二年的汴梁冬日,虽不如北疆寒风刺骨,但黄淮平原上凛冽的朔风,也已卷得满城宫阙琼林、街衢巷陌一片萧瑟。
然而,这份冬日的沉寂,却被从西方席卷而来的炽热洪流骤然打破!
十一月底,永定门外,旌旗蔽日,鼓号齐鸣。
黑压压望不到边的宋军健卒,如同赤色的汪洋,踏着整齐划一、撼动大地的步伐,在无数汴梁百姓箪食壶浆、震耳欲聋的欢呼声中,沿着黄土官道,如钢铁洪流般滚滚涌入京师。
为首一骑,骏马通体赤红如炭火,四蹄翻踏,神骏非凡。
马上大将,身披玄色山文冷锻甲,外罩猩红战袍,未着兜鍪,只束发于顶,露出一张棱角分明、被边塞风霜磨砺得愈发坚毅冷峻的面庞。
鹰隼般锐利的目光扫过夹道如沸的人群,掠过宫阙巍峨的城楼,最后定格在城门内侧丹墀之下,与身穿明黄那位一起负手而立的熟悉身影上——正是身着紫袍玉带签书枢密院事陈太初。
岳飞!岳鹏举!
他猛地一勒马缰,赤焰般的战马希律律一声长嘶,人立而起,复又重重落下,前蹄踏碎几粒冻硬的土坷,稳稳停驻。
岳飞翻身下马,动作干脆利落,激起斗篷一片雪尘。
他大步走到皇帝与陈太初面前,在那无数道敬畏狂热的视线注视下,单膝触地,铁甲铿锵,双手抱拳,声音洪亮震彻城门瓮道:
“臣,永兴军路经略安抚使岳飞!奉旨征伐,今班师回朝!西贼慑于天威,乞和献地,横山河南地、应理、鸣沙二州,已尽入版图!所取钱货马匹,已按签枢钧命清点安置!”他抬头,年轻的脸上是百战归来的锋锐与沉着,“吾皇万岁!万岁!万万岁!”
“好!爱卿免礼!”赵桓说道。
陈太初眼中闪过难掩的激赏,这位由自己亲手从十一岁稚童带至今日栋梁的帅才。
那双握惯了笔和设计图的手,清晰地感受到岳飞臂膀上铁甲下贲张的肌肉线条,以及铠甲上沾染的、来自西北高原的风霜与血腥气息。
“辛苦!”陈太初只吐了两个字,却胜过万语千言。
他重重拍了拍岳飞的肩甲,目光越过他宽阔的肩头,望向后方军阵。
只见队伍中段,一辆包裹着明黄帷幔、由精悍骑兵严密护卫的辇车缓缓前行——那是被俘为质的西夏王子李仁孝!
车后,长长的车队满载着从西夏“赊欠”而来的盐铁毡毯、以及象征赔偿的一百车精米(象征意义大于实际)。
更引人瞩目的,则是队伍末尾,那如同移动森林般、一眼望不到边的万匹精壮骟马!
这些来自河套平原与河西走廊的健硕生灵,此刻似乎也沾染了主人凯旋的豪情,喷吐着滚滚白气,踏着整齐蹄音,发出低沉雄浑的嘶鸣,汇集成一股排山倒海的气势!
汴京百姓何曾见过如此雄壮的万马齐奔?那雷动海立般的景象,让每一颗经历战乱而惶惑不安的心都为之激荡燃烧!
“万胜!万胜!万胜——!!!”百姓的欢呼声浪直冲云霄,仿佛要将这冬日的寒气彻底点燃!
三日后,大庆殿早朝。
丹墀御座,旒珠垂帘。
赵桓端坐其上,面上努力维持着天子的威仪,眉宇间却藏不住松快之色。
过去这一年半的担惊受怕,终于在这一刻得到了巨大的补偿。
西夏的称臣纳质,横山河南地的回归,意味着西北大患基本平定!他终于可以过几天安生日子了!
当鸿胪寺卿朗声宣读《西夏乞和归顺献地图册》、枢密院呈上岳飞战功奏疏时,朝堂之上,一片歌功颂德之声。
“……兹加岳飞为检校太保、授开府仪同三司、领保静军节度使!赐田宅于汴水金明池畔,金珠千颗!绢帛万匹!其下战将张猛、赵虎、杨再兴等皆论功升赏!伤殁将士,优加抚恤!……”黄门宣旨的声音抑扬顿挫,传遍大殿。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