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蓑烟雨任书海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第79章 明定朔漠,永镇大漠,大明,我来了!,一蓑烟雨任书海,海棠书屋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/畅读/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,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。
失去了统一指挥的鞑靼、兀良哈联军,彻底沦为待宰的羔羊。
前有明军主力步骑的碾压推进,后有明军的致命穿插,整片哈拉和林谷地变成了巨大的屠宰场。
抵抗零星而无力,更多的是无头苍蝇般的奔逃和绝望的跪地求饶。
惨烈的战斗从午后一直持续到黄昏。
当最后一缕残阳如血般涂抹在尸横遍野、硝烟弥漫的饮马滩和哈拉和林谷地上时,十万鞑靼、兀良哈联军,灰飞烟灭。
尸骸枕藉,断戟折矛,破碎的旗帜浸在暗红色的泥泞中,无主的战马在尸堆间悲鸣徘徊。
斡难河水,似乎也被染上了一层淡淡的红晕。
主力会战,鞑靼兀良哈联军十万,全军覆没。
此后的日子里,龙威的铁骑在投降的鞑靼贵族引领下,四处出击,将散落在草原上的各部落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血腥清洗,凡是身高超过马背的,不分男女老幼,一律杀光,所得财物皆分给了将士们,消息传来,其他几大军的将士们嗷嗷叫着也想分一杯羹,若不是皇帝承诺会论功行赏,可能都要哗变!
对于那些表示臣服的部落,明军只是斩杀了他们的部族首领,其所辖部众一律押解向大明边境,等候处理。
草原上的血腥清理一直持续了整整一个多月才结束,据粗略统计,此次明军对草原各部的清洗共计斩获十数万头颅,牛羊百万头,金银珠宝皮货无算。
明军的无节制屠戮引起了随军而来的不少文臣的非议,朱祁镇听说后,只是淡淡一笑说了一句话:“千百年来,他们杀的我汉家百姓何止百万!”
皇帝此话一出,三军振奋,文臣愕然!
明兴十四年,十月初八。
狼居胥山(肯特山)。
这座承载了无数汉家男儿梦想与荣光的圣山,在秋风中显得格外巍峨肃穆。
山顶,巨大的祭坛已然筑成,以整块青石垒砌,庄严肃穆。
每一块垒砌的巨石,都仿佛承载着千百年来汉家将士北望的渴望与未能踏足的遗憾。
此刻,它们终于等来了那个能将“封狼居胥”从史书传说变为现实的人。
朱祁镇身着十二章纹玄衣纁裳衮冕,头戴十二旒玉藻,缓步踏上祭坛的九级阶梯。
每一步都沉重而坚定,脚下的土地,是霍去病扬鞭策马、窦宪勒石燕然、李靖雪夜破敌的梦想之地。
他手中的巨大线香,并非寻常檀香,而是特制的“九和香”,由龙涎、沉水、苏合、安息、白檀、丁香、冰片、甘松、藿香九种名贵香料秘制而成,香气沉凝厚重,直贯霄汉,象征着沟通天地的至诚。
礼部尚书胡濙的声音,在寂静的山巅被朔风裹挟,显得格外洪亮悠远:
“燔——柴——告——天——!”
祭坛前方的巨大青铜燎炉中,早已堆满了干燥的松柏枝与裹着油脂的牺牲(动物脂肪)。
随着朱祁镇亲手将点燃的火把投入炉中,轰的一声,烈焰冲天而起,炽热的气流扭曲了空气,带着噼啪的燃烧声直冲云霄。
浓烟滚滚,扶摇直上,仿佛要将人间的功业与誓言送达天庭。
这是最古老也最直接的告天仪式,以最炽烈的火焰,宣告大明帝国的赫赫武功。
“奠——玉——璧——!”
礼官奉上温润无瑕的苍璧(青玉璧)。
朱祁镇双手捧起,高举过头,向着正北方向(象征北极星,天帝居所)深深三拜。
玉璧在夕阳下反射着温润而神秘的光泽,象征着纯净与通灵。
“酹——酒——祭——地——!”
金爵中盛满了醇厚的御酒。
朱祁镇接过金爵,神色肃穆,将金爵缓缓倾斜,晶莹的酒液如一线玉泉,均匀地洒落在祭坛冰冷的青石板上,迅速渗入石缝,仿佛浸润着这片承载了无数征伐与荣耀的土地。
这是对大地山川的敬献与安抚。
“读——告——天——文——!”
朱祁镇缓缓展开由金线装裱、玉轴为柄的祭天文告。他深吸一口气,声若洪钟,字字铿锵:
“维大明明兴十四年,岁次癸亥,十月乙酉朔,月八日壬辰,嗣天子臣祁镇,敢昭告于皇天后土,日月星辰,山川苍穹:
…… 逆虏瓦剌、鞑靼、兀良哈,恃其豺狼之性,负其弓马之强,百年侵扰,寇我边疆,屠戮我黎庶,践踏我社稷…… ”
文告历数草原诸部百年罪孽,声讨其背信弃义、反复无常,字字如刀,控诉着边民的血泪。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